比如一个姑娘习惯了有男朋友陪伴的生活,但另一半说走就走,那么这个女生就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寻回安全感——比方说开一夜的灯或者电视,以制造还有他人在场的假象。
同理,通过节俭挨过苦日子的老人,省吃俭用已经成为他们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生活方式,如果突然将这个砝码从天平上拿去,这种心理上的失衡感会让他们产生剧烈的不适感。
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入职一家新公司的时候,会有一种尴尬到难以言表的感觉。这是因为,我们熟悉的环境被彻底打乱了,而我们却又一时之间无法适应。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生活不易,有太多地方无法如我们所愿,那岂不是整天都要‘失衡’了?那多难受呀!”
别担心,虽然客观环境我们无法左右,但我们的头脑中也有一套应对的平衡补偿机制,它就是“弹簧人”。
“弹簧人”的意思是,我们体内好像住着一个由弹簧构成的小人,每当受到外界冲击,快要失去平衡的时候,它总能及时地扶住周围的墙壁,保持稳定。
“弹簧人”能够发挥如此大的功效,离不开它的两大“法宝”。
法宝一,重新排列目标在自己心中的重要性。从而让自己计划,是继续坚持,还是就此放弃。
比如,一项调查显示,70%的减肥者会半途而废。
中间发生了什么?
原来,一开始他会觉得肥胖是难以接受的事,所以劝自己要努力坚持,“好身材在向我招手!”
但是他坚持了没几天,觉得太累了,内心泛起了放弃的念头。在这个过程,弹簧人站出来安慰主人说:运动其实也没那么重要,还不如在家里看几本书,同样也能吸引到异性。
换言之,运动这件事,在价值判断中的重要性被大幅度降低了。
弹簧人的第二个法宝,是强行改变经验的确定性,也就是事情发生的概率。
比如说,那些和女神表白的屌丝,不知道自己可能会被拒绝吗?其实他们是知道的,但他们会抱着赌徒的心理安慰自己,“其实我也没那么差,不是吗?”以强行提高自己表白成功的概率。
你发现了,“弹簧人”这项机制是把双刃剑,关键得看我们怎么合理利用。
“弹簧人”好的一方面在于,它对于悲观主义者来说像是一位激励者,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坚定我们行动的信心。同时,它也会在人们失败后,充当负面情绪的缓冲器。
但是,如果我们过度依赖弹簧人,也是弊大于利的。你想,如果人们每次遇到心理不平衡的事情,如果都用弹性解释来调整认知,而不是通过理性分析找寻失败的原因并努力改变现状,那便是典型的“自欺欺人”。长此以往,我们很有可能会原地踏步,甚至一事无成。
总之,遇到小事时,我们可以利用弹性解释帮助自己维持身心健康,但遇到大事,则要学会限制利用弹性思维。
P.S:想要加群了解更多关于传播学的知识,请在公 众 号《西门君不吐槽》留言“传播学”三个字,即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