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农极限和常见信道编译码的误码率对比

英国365下载 admin 2025-10-05 08:46:07

目录

1.常见信道编译码

1.1RS码(里德-所罗门码,Reed-Solomon Codes)

1.2 BCH码(Bose-Chaudhuri-Hocquenghem Codes)

1.3 Turbo码

1.4 LDPC码(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ow-Density Parity-Check Codes)

2.常见信道编译码误码率性能与香农极限对比

3.关于Polar接近香浓极限的理论证明

在前面一篇博客中,我们简单的介绍了下香农极限:

什么是香农极限?-CSDN博客

香农极限确定了理论上可靠通信的极限,为信道编码技术的发展指明方向,所有实际编码方案都以逼近香农极限为目标。

1.常见信道编译码

1.1RS码(里德-所罗门码,Reed-Solomon Codes)

RS属于非二进制的分组纠错码。通过在信息码元后添加冗余校验码元来实现纠错。在伽罗瓦域上进行运算,根据生成多项式构建码字。例如,对于给定的信息多项式I(x) ,通过与生成多项式g(x)运算得到编码后的多项式C(x) 。它能有效纠正突发错误,因为其校验元与信息元之间存在特定代数关系,可利用这些关系检测和纠正错误。

RS在处理突发错误时表现优异,纠错能力强。但码率相对较低时,冗余度高,传输效率受影响。随着信噪比提升,误码率下降明显,但在某些复杂信道条件下,性能提升幅度可能不如部分新兴编码。

1.2 BCH码(Bose-Chaudhuri-Hocquenghem Codes)

BCH也是分组纠错码,能纠正多个随机错误。基于有限域理论构造,通过设计合适的生成多项式来生成码字。生成多项式的根与码字的校验关系相关,接收端可利用这些关系进行译码纠错。

对随机错误有较好纠错能力,随着码长增加和纠错能力提升,误码率可显著降低。不过,相较于一些先进编码,在高信噪比下性能提升潜力有限 。

1.3 Turbo码

Turbo采用并行级联卷积码结构,由两个或多个递归系统卷积码(RSC)作为分量编码器,中间通过交织器连接。编码时,信息序列分别送入各分量编码器,产生校验序列,与信息序列一起构成编码输出。译码采用迭代译码算法,如BCJR(Bahl - Cocke - Jelinek - Raviv)算法,基于最大后验概率(MAP)准则,在多个分量译码器间反复迭代,逐步逼近正确译码结果。

Turbo在中低信噪比下性能优越,能大幅降低误码率,接近香农极限。但存在 “错误平层” 问题,高信噪比时误码率下降缓慢,且译码复杂度高、时延大 。

1.4 LDPC码(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ow-Density Parity-Check Codes)

具有稀疏校验矩阵的分组纠错码。校验矩阵H中大部分元素为0,译码采用基于消息传递的算法,如和积算法(SPA )或置信传播(BP)算法 。在Tanner图上,变量节点和校验节点间传递概率消息,通过迭代更新消息来实现译码。

性能逼近香农极限,纠错能力强,码长较长时优势更明显。与Turbo码相比,错误平层更低,在高信噪比下仍有良好误码率性能,且译码可并行处理,适合高速通信系统 。

2.常见信道编译码误码率性能与香农极限对比

在本博客的

【总结1】对比BCH,RS,Hanming,CRC,RM,RS+BCH级联,Turbo,卷积,LDPC+MS,LDPC+BP,Polar等在awgn信道模型下的误码率_bch rs turbo ldpc-CSDN博客

我们给出了场景想到编译码的误码率结论。

下面我们将其和香浓极限进行对比:

在上面的信道编译码中:

1.分组码(RS、BCH):

结构特点:基于代数构造,编码和解码过程相对固定,依赖明确的数学公式。

性能局限:缺乏对信道特性的自适应能力,冗余设计较 “刚性”,难以在不同信道条件下动态优化。

复杂度:译码复杂度较低,但纠错能力有限,尤其在高噪声环境下性能下降明显。

2.迭代码(Turbo、LDPC):

结构特点:通过级联(Turbo)、稀疏矩阵(LDPC)实现复杂的编码结构。

优势:能够通过迭代译码逐步逼近最大似然译码,充分挖掘信道容量。

Turbo的交织器的作用,通过大交织器打破错误的相关性,使迭代译码能够有效消除长距离依赖的错误。

虽然理论上无法证明达到香农极限,但实际性能非常接近。

其中LDPC的校验矩阵的稀疏性使得译码复杂度可控,同时通过精心设计的度分布(非正则 LDPC)优化信息传递效率。

当LDPC码长趋于无穷时,LDPC 码的译码错误概率指数下降,逼近香农极限。基于密度进化理论的分析表明,当码长足够长时,LDPC 码的误码率可指数级趋近于零,仅存在与香农极限的微小差距(如 0.0045dB)。

3.关于Polar接近香浓极限的理论证明

Polar码由Arikan在2008年提出,基于信道极化(Channel Polarization)理论,首次实现了对任意二进制离散无记忆信道(B-DMC)的容量可达编码。

其核心思想通过递归构造将N=2^n个独立同分布(i.i.d.)的原始信道W合并为N个 “极化信道” WN(i)​,其中部分信道趋于无噪信道(容量接近1),部分趋于全噪信道(容量接近0)。

对于任意B-DMC信道W,当N→∞时,Polar码的误码率满足:

即误码率随码长超多项式衰减。根据Arikan提出的信道极化定理:

Polar和LDPC对比如下:

特性LDPC 码Polar 码理论基础稀疏图论、迭代译码、密度进化信道极化理论、递归构造接近香农极限的关键稀疏图 + 迭代消息传递 + 度分布优化信道极化 + 逐次消除译码码长依赖性需长码长(n≥104)才能逼近极限短码长(如 n=512)即可表现优异译码复杂度线性复杂度(与码长成正比)O(NlogN)(适合并行化)5G 应用数据信道(eMBB)控制信道(如 NR - UCI)

相关文章

【投資App2025】5大投資App推介,外加實用網站助你跑贏大市

齐达内荣获世界杯金球奖 一代大师最终载誉而退

完整的 Flexbox CSS 指南

dnf86级哪里搬砖最赚钱 86级刷图赚钱攻略

Windows11中修改多个文件的文件扩展

芙蓉石如何鉴别(芙蓉石如何鉴别好坏)

pc端解密类经典游戏有哪些

将 PDF 转换为 JPG

英语字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