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西晋时期出土的战国竹简,已经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虽然后来的许多文人都选择坚持“文王寿百岁”的说法,但考古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显示,周文王的年龄可能远低于传说中的百岁长寿,且这种美化的说法更多的是后世的历史加工。
在商王武乙时期,古公亶父的第三子季历娶了商王武丁之孙太任为妻,借此与商朝王族建立了联系。姬昌,作为季历的儿子,实际上是商周之间的政治结合体,背后有着庞大的政治支持和资源。正因如此,古公亶父才认为姬昌能带领周族走向辉煌。就在这种背景下,周朝的国运逐渐崛起,后来才有了泰伯奔吴和古公亶父将王位传给季历的历史事件。
季历在位时,周族势力日渐壮大,逐渐成为西方的强大诸侯。然而,这样的崛起引起了商王文丁的警觉,并最终导致季历被杀。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文丁十一年,季历被杀。而姬昌继位后,则决定为父报仇,并在公元前1100年发动对商朝的征伐。
从此时的历史推算,姬昌大约在公元前1102年继位,而根据《尚书》《吕氏春秋》和《史记》等古籍的记载,姬昌在位五十年,去世时间应为公元前1051年左右。周文王去世后,经过了11年,周武王才发起了牧野之战。根据考古学的进一步研究,武王伐纣的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而这一日期的确定,依赖于西周利簋上的铭文和碳十四年代测定。
值得注意的是,史书中记载的“武王十一年伐纣”并非指周武王在位的第十一年,而是指周文王称王的第十一年。根据这一点推算,周文王的实际继位时间应为公元前1102年,称王时间为公元前1056年,去世时间大约是公元前1050年,享年62岁。这样看来,周文王的寿命其实并未如传说中的百岁那般长。
至于周文王的出生年份,依据《竹书纪年》和《毛诗正义》等史料的线索,推算出他大约出生于公元前1112年,继位时约为50岁。而周武王的出生年份则可通过推算得出,他大约出生于公元前1097年,享年54岁,死于公元前1043年。
通过这些资料可以看出,周文王和周武王的真实年龄并没有传说中那么惊人。五六十岁的老人能够亲自领兵征战,也并非不可理解。特别是周武王,他在51岁时便成功发动了牧野之战,这一英勇之举,远比90岁时的伐纣更加令人信服。
那么,为什么古代的史学家和后人会坚持认为“文王九十七乃终,武王九十三而终”呢?实际上,这些过于夸张的说法,更多是儒家学者为美化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形象所作的修饰,甚至有时不惜违背基本的常理和历史事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