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世纪的弗朗机后装炮
佛郎机采用的是母铳与子铳相配用的后装火炮,从单兵就可以使用的小型火铳到长达1.7至2米的大号产品,应有尽有。这种火炮其实在14世纪便在欧洲出现,并且随着技术的成熟逐步得到了推广。
一般每门佛郎机炮配备4到9个子铳,每个子铳事先装好弹丸与火药,战时将子铳逐个放入发射,射毕取出重新装填,采用这种轮流换装子铳方式无疑提高了火炮的射速。同时,佛郎机附带的照门、准星以及炮耳之类小装置,算是炮兵瞄准史上的重大进步。
佛郎机炮母铳后部还安有炮耳,通过转动炮耳就能调节火炮的射击俯仰角,比旧时代大炮以往用垫木头调节俯仰角的方式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1505年葡萄牙人的船队东来时曾携带了多达468门佛郎机炮。葡萄牙人使用这种火炮主要用于在海战时近距离杀伤对方的人员和舰船。这种新式火炮很快就引起了明人的注意。明朝人对这款西洋炮很是满意,赞不绝口。以至于有学者曾经大肆吹捧这类火炮可以发时势如霹雳,可毙人马数百计!
明朝军队从16世纪中期开始大量装备这类火炮,并且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最终从海军舰炮到边防城池上的火力支援点,再到一些野战部队的直属火力增援,全都有弗朗机炮的身影。这个态势差不多维持了100年左右,足以被称作弗朗机的世纪。
换装即落后
明代兵书上的弗朗机
然而,如获至宝的明朝人或许不会想到。他们刚刚开始大量装备的弗朗机炮没多久,在其发源地欧洲,已经属于落后产品,并正在被新式大炮逐步淘汰。而明朝人引进弗朗机的同时,并没有注意和学习当时欧洲炮兵总结研发的一些新技术成果。
早期火炮炮架样式
哪怕同样是弗朗机炮,明朝军队在布置时候使用的炮架依然是落后的中世纪样式。这类炮架相当原始简陋,炮身直接安放于木质炮架上,通过大车运到阵地并卸下,在下面垫枕木调节上下角度。明朝火炮也类似,比如百子佛朗机炮,行军时炮搭在车上,到了发射地点,就需把炮从车上卸下,放在地上打放。
中世纪的各类小型火炮
一些较为小型的火炮因为后坐力小,携带较为方便,所以被布置在了车辆上,成为炮车。这种轻型炮车可以在野战中轻易的布置起来,也能够跟随步兵前进,因而在中世纪后期曾经流行欧洲各地。只是炮轻,威力就低,射程也不如大型火炮,与其说是炮,更接近大口径的枪而已,终究无法成为炮车炮架的前进方向。因而此类武器在明朝人开始疯狂制造弗朗机的年代,已经在欧洲逐渐式微,濒临淘汰。
一门14世纪的欧洲火炮
为了让重型火炮方便参加野战,欧洲人在中世纪就改进了炮架与炮车。行军时由两轮车搭载火炮,以车架尾撑与套上牲畜的前车相连接,转向和长途牵引都很方便,火炮发射时则以两侧的轮子和架后的尾撑形成稳固的三角支撑,这种炮架是设计地相当成功的。
1476年,世界上首款真正的野战炮---勃垦第式火炮孕育而生。大型辐条车轮替代了石心车轮,有效减轻了重量,车轮也由小变大,增强了野战环境中的通过性能。俯仰机构被前置并单独出来,使得炮身变化不需要连炮车一起跟着俯仰。甚至有了专门的牵引机构,通过简单的组合就能和炮车一起变成四轮模式,大大便利于机动。这样火炮不仅运输和部署方便快速,瞄准校对也更为准确和迅速。在此基础上,欧洲人继续将重炮也进行改进,使其可以参与野战。
16世纪,一些欧洲学者甚至开始将军事学与数学已开始密切结合。他们为了提高火炮射击的精度努力钻研弹道学和炮术,并制作出了炮规等射击测量仪器。虽然和后来的成熟体系相比,这些技术与概念都非常原始,却后来弹道学的基础。而明朝人对此,一无所知。
作战方式渐行渐远
从此,欧洲炮兵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射击精确、射程远、威力大、部署便捷的中型和重型火炮,作为军队会战中的主要火力支援手段。对面的敌人如果一味的使用射程近、威力小、精确度不够的小型火炮,哪怕数量再多,也于事无补。何况欧洲火枪技术的发展和逐步推广,也让近距离小型支援火炮迅速失去了市场。单个士兵就能完成的事情,何须一组炮兵来反复磨蹭呢?
但明朝炮兵显然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他们手里的弗朗机只能以落后于时代的方式进行部署和瞄准。由于缺乏重炮技术,火炮射程、威力都难以提升,基本上只是引进弗朗机技术前的那些落后火器的简单升级。
明朝引进的红衣大炮
在明朝大力推广弗朗机的同时,欧洲人的新式前装火炮则愈演愈烈。其中一些产品在下一个世纪成为了武装商船的自卫火力,流入东亚。明朝在17世纪才第一次进口这些16世纪中期的欧洲火炮。放在当时的明代军中,无疑是鹤立鸡群的大杀器,被称作红衣大炮。为了用好这种武器,明朝破天荒的请欧洲顾问来帮助自己训练了一批专业炮兵。结果,这些数量有限的专业炮兵转身带着新式大炮,投靠了割据辽东的清军。从此,明朝的城防系统便成为了欧洲退休火炮的游乐场。
清军靠红衣大炮打下江山
实际上,明朝进口的红衣大炮只是前一个世纪中期,英国海军使用的普通舰炮。虽然注重射程,但在破坏力是不及专业攻城炮,其型号与标准也已经被英军所淘汰。但就是这样的落后二手货,依然帮助清军横扫大半个明帝国境内的城池。从山海关外的塔山和杏山,到关内的扬州和江阴。明军的旧式火炮完全没有还手之力。曾经在中国历史上拥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潼关,也在清军火炮的轰击下,迅速失守。
更为可怕的是,欧洲炮兵并没有就此停止前进的步伐。当明军在大江南北被欧洲旧炮打的闻风丧胆之时,欧洲一大批科学家开始投身弹道学研究,并正式建立了成体系的近代弹道学。这个时代的欧洲炮手们也就逐渐从依赖经验走向了根据计算射击。
已经被欧洲旧炮轰的焦头烂额的明朝军队则根本无暇顾及了。明代确有一本叫《西法神机》的兵书,记录了欧洲人研究的详细的数据。但这仅仅是简单的复制黏贴,连起码的单位都未曾换算。显然作者们也只是略知一二,却完全不知所以然。对于究竟如何使用,如何计算则全然不知。一线作战的明军炮兵就更不可能明白了。
总结
过去,很多人总觉得欧洲的领先优势是从近代开始突然出现,之后慢慢积累的。但悉数欧洲一些列科技优势的来龙去脉,就不难发现,很多技术和成果在中世纪就初露端倪。相比之下,远在欧亚大陆另一头的中国却浑然不觉。
近代,欧洲人手里的先进武器不断涌入东亚。巨大的差距并没有让震惊不已的中国人放弃追赶的脚步。虽然差距越拉越大,但当事人一直是从未放弃。但在更为讲究科技敏感度的今天,却有一些不求甚解的人盲目的无视这段励志的历史,仿佛自尊心吃过好几颗几百年前的二手炮弹一样。(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