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异型淋巴细胞」
形态特征:胞体较大,胞浆丰富,染透亮的蓝色,着色不均一,边缘深染,呈裙边样,无颗粒;胞核不规则,染色质疏松,无核仁。 临床意义:正常人外周血液偶见异型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增多主要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湿疹等病毒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另外,巨细胞病毒、HIV、β-链球菌、梅毒螺旋体、弓形虫等感染和接种疫苗,也可引起外周血液异型淋巴细胞增多。
叁
▼
「吞噬细胞」
形态特征:该细胞胞体较大,胞浆丰富呈泡沫状,染灰蓝色,含少量吞噬物;胞核圆形或椭圆形,偏位,染色质呈疏松网状,核仁无。
肆
▼
「含Auer小体的原始粒细胞」
形态特征:胞体直径12~20μm,圆形或类椭圆形;胞浆量少,无颗粒,近边缘处可见一紫红色Auer小体;胞核较大,约占胞体的4/5,核染色质呈均匀的细粒状,核仁2-4个,清晰可见。 临床意义:Auer小体一般在髓系细胞浆中较多见,故可初步用来鉴别髓系和淋系。
伍
▼
「异常早幼粒细胞」
形态特征:该类细胞体积15-25μm,外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胞浆丰富,胞浆内含密集的紫红色颗粒,部分细胞可见内外浆,内浆含细小紫红色颗粒,外浆清透无颗粒;核形不规则,易见"蝴蝶样核"、"双瓣核",染色质细致,核仁隐约可见。 临床意义:异常早幼粒细胞增多常见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陆
▼
「原始淋巴细胞」
形态特征:细胞直径8-20μm,圆形或椭圆形,胞质量极少,胞浆呈淡蓝或灰蓝色,透明,无颗粒;胞核圆形或椭圆形,居中或稍偏位,染色质呈颗粒状,但比原粒细胞稍粗;核仁模糊,1~2个。
柒
▼
「含铁血黄素细胞」
形态特征:是巨噬细胞吞食红细胞后,血红蛋白被巨噬细胞溶酶体分解而转化成铁蛋白微粒,此颗粒大小不一、呈金黄色或棕黄色、具有折光性。由于铁蛋白分子中含有高铁(Fe3+),故遇亚铁氰化钾及盐酸后出现蓝色反应,称为普鲁士蓝或柏林蓝色反应。(此图为铁染色图片)临床意义:左心衰竭时,在发生淤血的肺内可有红细胞漏出于肺泡中,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形成含铁血黄素细胞。这种细胞可出现于患者痰内,即所谓心衰细胞。
捌
▼
「蛲虫卵 」
形态特征:大小约50-60×20-30μm,长椭圆形,两侧不对称,一侧稍凸,一侧较平。卵壳较厚,无色透明,内含一蝌蚪期幼虫。
玖
▼
「颗粒管型」
形态特征:为两边平行,两头钝圆的管状物体,内含大小不等的颗粒物,含量超过管型容积的1/3。临床意义:健康人尿液中一般无颗粒管型,在激烈运动后,脱水和发热时尿液可偶见细颗粒管型,颗粒管型的增多提示肾脏实质性病变,如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盂肾炎、肾小管硬化症等。
拾
▼
「神经母细胞瘤骨髓侵犯」
形态特征:低倍镜下,肿瘤细胞常成堆出现,互相粘连,呈"菊花团状"排列。散在细胞与血细胞极其相似,单个细胞有时较难区分。油镜下胞体圆形或类圆形,胞浆量较少,部分可见纤维丝;核染色质细致。其组化染色POX,ASDCE,ANAE均为阴性,流式可见少量CD45-CD56+CD86+异常克隆细胞。临床意义:神经母细胞瘤是儿童最常见的颅外实体性恶性肿瘤。
end
编辑:茹进伟-乐昌市人民医院
责编:周玉利-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