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群英会,真不像电视剧里那么简单粗暴。田丰其实是河北地方士族出身,名声不小。不算豪门大户,但绝对知识分子那一挂,从考公务员起家,一路做到御史,进入了“公务员打假队”那种中央纪委。他敢揭宦官的短,也有点“愤青”脾气,直接得罪了当权派,识趣地辞官回家。当时的韩馥,人称“滑头州官”,没给他啥机会,只能靠边站等时机。
再后来袁绍接盘,玩了个大规模“人才安慰奖”:安抚老势力,提拔亲信,再从角落里捡几个“冷板凳”人才——田丰这才有了一展身手的机会。入团仪式没那么美好,田丰作为“新官上任第一刀”,亲手处置了袁绍的老对头,算是投名状。不过,你以为送上投名状+忠诚就能一直顺风顺水吗?那你是真没混过复杂大公司。之后围绕袁绍对外征战,田丰的意见、袁绍的风格、团队间的暗流,交织出一场比宫斗还精彩的职场博弈。
表面上,袁绍和田丰你来我往,合作得还算顺溜,田丰出谋划策、袁绍挥斥方遒。但实际情况可没这么乐观。以界桥之战为例,袁绍遭公孙瓒的骑兵包围,田丰帮着找掩护、护主心切,表面是忠肝义胆。可袁绍临危不乱,自己“扔头盔激士气”,反倒成了抢戏王者。田丰想出风头,老板却比你还能演。一次次的“错位感”,为后面的裂痕埋下了引线。
表面平静的背后,有人说田丰太刚直,不知道顺毛拍,有人说袁绍太自负,不容异己。当时,批判田丰的人声音也很大:说他自以为是,动不动唱反调,还老是用“要是”、“如果”这种话刺激大家士气。更有团队派系在背后挑拨,说田丰插手太多、锋芒毕露,迟早会吃亏。表面的琴瑟和鸣之下,其实是大战前的寂静。
剧情突然“掉头”:官渡之战爆发前,曹操说走就走,亲自南下打刘备。田丰看到机会,跳起来拍板:这可是最佳进攻窗口,曹操主力都跑了,冀州兵力又多,不打更待何时!可是袁绍偏说自己小儿子生病,拒绝采纳田丰的建议。田丰直接炸毛,拄拐杖敲地,公开唱衰:“大事完了!”这场景,分明就是现代职场“员工公然在群里拍老板桌子”……
呼应前文,田丰一边唱高调:“我的办法你不用,你就等着后悔吧!”一边继续推“拖死曹操、耗光兖州”的新主意。说到底,田丰陷入了“自证预言”的怪圈:老板听我准没错,否则你迟早得栽跟头。结果呢?袁绍不理,田丰被下监。曹操背后添把柴,说:这下袁绍完了,田丰一不用,十拿九稳败。这波高级“神补刀”,直接把主角田丰推上了历史争议的巅峰。
眼看事情发展到极致,袁绍实际还想给田丰一次机会。可惜,背后的派系对手见田丰在狱中死不悔改,还外扬恶言,就上纲上线一番,添油加醋地告了袁绍一状。“你出事了还偷着乐呢!”这一刀扎下去,袁绍再无回旋余地。原本想放一马,结局却是一道催命令,田丰含冤而终。
这场风波看似告一段落,可背后更大的危机开始浮现。袁绍集团本就山头林立,田丰的死,不是终点而是导火索。各家门生故旧、谋士武将本来就三心二意,如今大家更是各自为战。你一派搞事,我一派告密,“害群之马”成群出没,整个冀州高层陷入暗斗。和解无望,分歧反倒越来越深。“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田丰的死,成了引爆点。
咱就说点大白话,不跟你绕弯子。田丰在大家眼中是冤死的“千里马”?那还得“谢谢”袁绍这个伯乐不识货?恐怕没那么简单。有时候,看似是老板的不是,其实底下员工没点自知之明、喜欢耍小聪明才是真正的雷。从头到尾,田丰的事儿大多不是主意本身不好,而是太爱证明“老板你就得按我说的办”。难道独断独行,随意挑战权威,在历史舞台就等于真英雄?难道一不被采纳、二被批评,马上公开唱衰,就是“铁骨铮铮”?领导要强、下属太较真,这不是把组织搅得天翻地覆吗?说到底,叫你一声“直肠子”,背地里还得防着你顶撞闹事。
不信的话,咱退一步讲:田丰是十足悲情英雄?那你倒是劝一回就藏拙啊;反过来说,袁绍是真的窝囊?那你能把河北豪强收拾得服服帖帖吗?咱们看戏的不就图个热闹,真到了现实,谁愿意带这么个鸡蛋里挑骨头的“员工”?换位思考,站在袁绍那边,“真要团队氛围变好,脾气太冲的也得收一收”。所以,所谓的“千古奇冤”,也许真没你想得那么清白。
历史真把田丰亏成了“被伯乐耽误的天才”吗?还是像有些人说的:脾气硬碰硬,迟早得栽,自作孽不可活?你觉得,在咱自己单位里,要是遇上田丰这种不听劝、专爱抬杠的“杠精下属”,你会大力提拔他,还是客气送走他?田丰到底配不配担起“三国最冤才子”的名头,咱评论区见分晓——你,是服他的脑子,还是怕他的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